设计的真正目的与价值
The real purpose and value of design
--------------上海包豪斯之旅所感所悟
七月八日,午饭后与郭老师告别,之后几位同行的朋友一一离开,才算正式结束了上海包豪斯之旅。回想几天匆忙的旅程真的难以用几句话来表述清楚,因此决定用文字来记录下这次难忘的旅行:碰见的人和去过的地方,当然还有自己对设计新的认识。
上海之前我已经来过多次,只是前几次都因为忙于别的事情而没有停下脚步来感受这里的气息。如果把上海比作人,我认为她肯定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妇人,她富有细腻真切的文化底蕴,令人难忘的人文气息,雍容华贵的贵族气质,以及那略带傲慢的小性格。从某种角度来说,上海是不崇拜财富和金钱的,上海所崇拜的是气质 ,因为她本身就是具有清贵的秉性的。而这种如歌的优越,一直是上海性格的表达。上海也是我设计梦想开始的地方,虽然之后有些出入,但是我一直相信我和上海还有未尽的缘分。
七月三日,初到同济大学首先见到的是郭启明老师。作为上海包豪斯中国中心的代表,同时也是我们这次课程的主要导师。郭老师给人的印象有着明显的北方人的特点,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山东老乡。郭老师很健谈,话语幽默诙谐,同时也流露出了山东人的豪爽和不拘小节。在上课的交流过程中,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德国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理念,其中有很多设计理论给我了很多启发,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思想的交流。在最后,郭老师还针对几位同行的朋友的不同性格不同情况分别赠予了箴言,诚恳真切亦将铭记于心。
七月四日,郭老师安排我们到了《CONDE當代設計》杂志社的上海办事处,对于《CONDE當代設計》这本杂志估计很多设计师并不陌生。它给大陆的设计师带来了台湾的设计,它更为开放更为先进,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思路,我是在08年才接触到的,记得那是在我大学老师的书柜里无意所翻阅到的,很快便爱不释手,它给我了很多新的设计感受,和思想的解放,只是限于当时的购买渠道有限,《CONDE當代設計》一直是处于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这次有幸能够拜访到杂志社主编黄小石老师。黄老师为人非常亲善和蔼,和身为晚辈的我们交流起来并没有任何屏障,交流的过程中黄老师一直在给我们提倡设计师一定要做到思想解放,才能做出好的设计。思想的管制会让思维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这种由内而外的矛盾使得精力疲于反抗,换来的是更加强力的管制,最后放弃了创新的勇气,也就失去了设计师最根本的意义。晚上我们几个陪着黄老师随便吃了些东西之后便准备告别,临走时,黄老师告别方式真的很让我惊讶。其实有作为的人往往不会具有多么强表现力和优越感,而是以一种宽宏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和融合周围的人和事物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这次的上海之旅还认识了三位年纪相仿的新朋友。 我们所处的阶段大致都是由学生走进社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摒弃很多在学校学习中产生的不成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将它简单的概述为由懵懂到眼界开阔的过程。林岳权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印象,真的有些他的谈吐和思想的表达方式已经基本脱离转变这个过程,在练习创意方案过程中他将空间的功能划分放在了首要位置,力求好的建筑使用功能更完善。同样也是刚刚毕业,我却在这方面差了许多。思想成熟,遇事冷静是他突出的特点。还有,他的胡子很有型呵呵。张涛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眼睛吧。初到的第一天给我的感触我一直无法用语言来定义他的眼神,直到蔡跟我提到张涛很像军人,我才顿悟,正是他的坚毅的眼神才能给我们带来这种错觉,古人说:“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一个人的理想和意志往往能从人的眼睛肿流露出来。我或许不知道张涛的理想是什么,但是无论怎样,我认为他必定是一位成功者。意志坚定的人对于理想和生活是充满了自信和希望,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成功的必备条件。蔡宇峰今年大三,和我们比起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获得机遇的机会,他是我们当中最活泼开朗的一个,性格使然让他有话直说,从来不遮掩内心的想法,很透彻的人,当然也是最爱玩的呵呵。
与黄小石老师合影
去上海之前,自己曾经思考过很多关于设计的问题,比如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设计与受益者之间的关系等等。我觉得理论性的东西虽然枯燥无味且给人一种夸夸其谈的感觉,但是他是设计师提高的一条必经之路,日本人在做事情时更加注重对理论的研究和遵循,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很多时候感觉思维越接近真理,真理却越模糊。这次的上海包豪斯之旅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现代主义设计有更为理性的认识。
德国包豪斯大学教学挂图
设计是一门解决问题并且不断追求美感的技术。它的定义相当复杂。它是艺术,又不只是艺术